先前說到音色的差異是因為泛音組成的不同所造成
而樂器的材質、大小、形狀、...等各種物理特性會對特定泛音有偏好
例如容易產生440Hz的共鳴但不容易產生445Hz的共鳴
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樂器製作的目標就是想要得到一組令人喜愛的頻率組
如果在一把製作良好的木吉他上一層烤漆
很可能就會改變原本樂器師傅調整好的頻率組
得到一組可能較不悅耳的頻率組
這也是大部分高階琴幾乎都是原木色的原因
為的就是盡可能不改變上等木頭本身的共鳴
再進一步思考
因為樂器本身的物理性質就是會對不同頻率有所好惡
很可能低音域的泛音組和高音域的頻率組也有所不同
因此會有人說某樂器低頻時聽起來較灰暗憂傷,中頻時溫潤飽滿,高頻時則明亮清晰等等各種形容
再回到樂器本身
個人認為所謂的好樂器具有以下特性
1. 共鳴
就是具有良好的共鳴,可以對許多區域的頻率產生反應
而非僅特定偏好某些頻率,讓這些頻率主導整首樂曲的感受
2. 動態範圍
即樂器可發出的最低音量到最高音量的範圍
範圍越大表示其可表現的張力越強
3. 手感
選擇順手適合自己的樂器,有時可能比其他東西都來得重要
至於音色喜歡反應短促或者綿延、喜歡明亮或者灰暗
則應該跟曲風以及樂手個人好惡比較有關
畢竟,我們不會拿炒飯跟拉麵來比誰好吃
因為這種問題問不同人都會有不同答案,故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
以上內容整理自"好音樂的科學"以及Omi本身的經驗談
如有錯誤或建議歡迎指正、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